新闻动态

武威“上庄模式”吸引知名院校实践团关注

  近日,东南大学数学学院“陇乡寻绿”实践团在凉州区黄羊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变废为宝促发展、脱贫村庄展新颜”为主题,实践团学员广泛开展实地调研、宣讲分享、科普乡民等实践活动。

  黄羊镇位于凉州区东南部,东靠古浪县泗水镇,南邻张义镇,西接谢河镇,北依河东镇,区域面积172.84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黄羊镇户籍人口为7.06万人,截至2021年6月,黄羊镇下辖5个社区、24个行政村。在这些形形的村庄中,有这样一个村庄,以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诸多村镇中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它,便是在2020年11月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庄”荣誉的上庄村。

  上庄村位于武威城区东南32公里处,拥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国道312线连霍高速、黄哈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共辖5个村民小组,合计226户917人,于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近年来,上庄村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主线,抓班子、整队伍、兴产业、促脱贫、夯基础、转民风,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子。

  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天,实践团来到了上庄村,实地调研当地的村容风貌与生态发展的模式。步入村内,道路两侧的绿化程度令队伍成员万分感叹:不同于日常观念里的村庄,这里每家门前的水泥路干净平整,道路两旁的花草生长茂盛,还有人利用门前空地整齐地种起了诸如辣椒、香菜、茄子等蔬菜。不远处农田内的作物在淅沥的雨中显得格外精神,而百姓们也在屋檐下有说有笑。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团还了解到村内设有许多体现着环保理念的含太阳能板的灯箱式垃圾桶设施。此外,全村已完成厕改,这亦是改善村容村貌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一路上,优美和谐的路景让队伍成员应接不暇,这些美丽景色无疑是上庄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庄”的重要原因。

  随后在上庄村村文书高宝林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当地目前正在开展的“智慧农业”项目。据高文书的介绍,该项目规划对1300亩基本农田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铺设管道,全部实现滴灌。对44座废弃日光温室拆除平整后,新建44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和1座玻璃温室。新建2.5万方蓄水池一个,80平方米恒压提水灌溉泵房一座,同步修缮农耕路桥,美化旁边的环境,修建防护网围墙等。

  高文书为实践团着重讲解了正在修缮的玻璃温室,它是该村依托智慧农业协助生态发展的产物,也是智慧农业落地投入实际运作的重要象征。目前大部分温室仍在建设,通过一些现有的温室架构雏形,高向小队描绘出一幅未来温室中利用智能检测技术配合无公害有机肥孕育有机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蓝图。

  污水处理厂也是上庄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实践团在村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污水处理厂。厂中的主要设施是一个污水集中处理池和几个厌氧、好氧发酵池。据工作人员介绍,厌氧池的作用是进行厌氧反应,利用厌氧菌,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可分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和甲烷化阶段,这一操作常常要较长时间。好氧池的作用是进行好氧反应通过好氧微生物的好氧代谢作用,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消耗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最终达到无害化处理污水的要求。

  工作人员告知实践团,该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和技术较为完善,已达到了让小型鱼类在处理后的污水中生存的程度。尽管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虽算不上特别庞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在上庄村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积极作用。

  通过一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对上庄村绿色生态的发展模式有了基本的了解,队伍成员也对上庄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实践团将会更加深入地探索上庄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7月5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了上庄村村委会,见到了黄羊镇人民政府副镇长、上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全国最美公务员——杨斌书记。实践团同杨书记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探索了上庄村的发展历史以及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村”背后所实行的一系列举措。

  出门就是柏油路,开着轿车去喂牛,一年收入十几万元……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样板村——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探索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上庄模式”。

  杨书记说:“‘上庄模式’就是抓好以下方面:村党支部充分的发挥战斗堡垒和“头雁”作用,摸清家底、理清思路,确定设施种养、土地流转、商贸物流、“三变”改革四大富民产业,探索党员结对贫困户、干部联系贫困户、产业带头人服务贫困户三项帮带措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抓产业促脱贫,建设富民强村。引导组建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4家,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6处,吸纳养殖户226户。积极地推进土地整村流转,建成中药材种植、饲草玉米等种植基地,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

  抓项目强基础,打造美丽乡村。结合脱贫攻坚,积极争取各类惠民项目近20项,建成新民居居住小区4个,226户群众全部乔迁新居,修建卫生水厕226个,硬化村组道路20多公里,建成文化广场2处,乡村大舞台1处,配套篮球场3处,补栽绿化苗木1000余株,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健全完善。

  抓“三变”活资源,夯实发展后劲。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乡村旅游产业”模式,积极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生态休闲农业,每年可获得5.5万元保底分红收益。

  抓民风促和谐,建设文明新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设立道德讲堂、“红黑榜”,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凝聚了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杨书记还提到:“上庄村这么多年以来,始终以党建引领全局,支部统一发展,在这个框架下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使上庄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稳步地提高,从2013年开始百姓便不在种地,通过土地流转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老百姓吃的馍馍、面条、蔬菜、鲜牛奶等都有人送,人人都呼吸着特别新鲜的生态空气。今天的上庄村已经真正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杨书记非常自豪地说到:“我们上庄村人就是生活在乡下的城里人。”

  生态绿化实现整村推进,目前上庄村的绿化面积已达到整个住宅区面积的33.8%。四个住宅区总面积是352亩,其中绿化面积就达到了119亩。在过去的一年中,上庄村新增的绿化面积就达到了10亩以上。

  上庄村的环保力量融入了群众的生活区,老百姓用电磁炉、电采暖取代了传统的用煤来做饭取暖的方式;晚上居住小区的灯光有四种:住宅灯光、太阳能路灯灯光、灯箱式垃圾箱的灯光和灯箱式司法宣传牌的灯光,老百姓在这四种灯光的辉映下唱歌、跳舞,散发着一种独特、和谐的乡村文明气息,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极大的提升,杨书记说这就是环保的力量。

  上庄村实行人畜分离,即居住小区和养殖小区式是分开的,独立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农户以及牲畜发生疾病的概率,同时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上庄村还建立了一个智慧农业基地,目前基本进入了实践环节,灌溉方式由以前的滴灌转变为现在的高智能灌溉,即利用传感器实现自动灌溉,自动停水,精准施肥,达到节水增收的目的。

  最后,杨书记说到:“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通过用这一系列环保的措施,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老百姓的生活也慢慢的变好,我们离终极目标也就慢慢的接近了。”

  在访谈时,杨书记回忆到,从前的上庄村百姓过着“就地取水、靠天吃饭、走路没路、歇凉没树、住土坯房、喝涝坝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样一种生活,而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新农宅、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水厕,实现了人畜分饮、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环保锅炉,居住小区里路灯林立,绿树成荫,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曲折难以一言蔽之,其中最令杨书记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村委会办公室时困难重重,老百姓不理解,也没有补助和政策扶持,但像打游击似的轮流在干部家里开会,就长期发展来看也不现实,于是杨书记和班子成员想到了首先做党员和有积极性群众的工作,再由党员充分的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带动摇摆观望的群众热情参加,最终以集资、各组分包的方式修建起了60平米的办公室。这种“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方式的卓越成效,为后续上庄村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重大启示,上庄村也从始至终坚持该工作方式直至今日。

  第二件事,就是给村里拉自来水时寸步难行,自来水公司因为路程遥远不愿意,拉水必须途径的另一个村的村民也不支持,而当时还有两个组的村民人畜共饮,吃的是涝坝水,极其危害健康,于是杨书记外与自来水公司、其他村的村民协商沟通,内修污水处理池、实行厕改,最终实现了“水改”。

  第三件事,就是修建小康住宅时举步维艰,老百姓没钱修,也觉得没地方养牲口,杨书记和班子成员向老百姓郑重承诺一定为百姓办实事,然后通过政府申请贷款,修建养殖小区,党员与群众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到2019年5个组全部合成了四个居住小区,百姓都住上了新农村住宅。

  通过第二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对上庄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历程以及背后所实行的一系列举措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悟。上庄村以党建引领发展,“抓两头带中间”,使上庄村由最初贫困落后、沙尘漫天的形象蜕变成如今“农强民富,景好村美”的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镇”,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摸索总结出“上庄模式”,更好地推动、助力上庄村未来的发展,其无疑是乡村经济振兴、生态振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