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气浮”物理除藻引入滇池治理 60秒 蓝藻水变清水
来源:
开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25 21:52:32
9个潜水泵正在抽取湖面的蓝藻水,水面上呈现出一个个下沉水流旋涡,大量蓝藻水被抽取送入藻水分离站。只要60秒左右,经过一套“絮凝+气浮”物理除藻处理后,蓝藻泥渣被分离出库拉走,污水则变成清澈的湖库三类水回排入滇池。
这是云南清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约3700多万元打造的物理除藻新武器,是今年昆明市重拳整治蓝藻的重点项目,每小时大约可以抽取1200吨蓝藻水,处理后约排出1000吨清水。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2019年滇池全湖总体水质上升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从重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是自开展滇池水质检测以来最好的一年。
今年7月,有细心市民发现,姚安河、老宝象河、船房河等河道会暴发蓝藻水华,水变成了墨绿色,太阳暴晒后散发出阵阵臭味。每年,在容易暴发蓝藻水华的河道两岸,河道保洁人员总是靠人力捞起大量蓝藻进行暴晒。这样处理,蓝藻量少时没多大影响,但遇到量大时,堆放在岸边暴晒的蓝藻又会造成二次污染。
蓝藻的治理难题困扰昆明市多年。每年7月是滇池发生季节性蓝藻水华暴发最集中的时候,受夏季高温天气和风向变化等因素影响,滇池水域的蓝藻会聚集于北部,形成较为严重的蓝藻水华。
昆明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规模较大的滇池蓝藻暴发现象。昆明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滇池蓝藻暴发应急处置预案》(下称《预案》),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比较完善的应急处置蓝藻暴发的长效机制。
依照《预案》,一旦滇池流域出现蓝藻暴发,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等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联动,按照《预案》进行清理处置,组织除藻作业船只不间断进行蓝藻抽吸处理。
好的应急处置方式要坚持,好的预防治理方法也要敢于尝试。从传统的人工机械合围打捞暴晒,到化学法、生物法处理,再到现在的“絮凝+气浮”物理除藻工艺处理,昆明市一直在努力探索寻找治理蓝藻的最佳方法。
2019年以来,昆明市转变了治理蓝藻的方式,从应急处置变为主动出击预防治理,引进了滇池重点区域虾坝河装配式藻水分离站等多个重点项目,为蓝藻暴发提前打了一剂“预防针”。2019年只暴发过中度以上的蓝藻水华2天。今年截至目前,滇池未暴发蓝藻水华现象。
7月24日上午,记者在官渡区姚安河和虾坝河入湖口之间的装配式藻水分离站看到,一股清澈透明的水从出水口汩汩地流进清水池里,跟旁边池子里浑浊的滇池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排出来的水透明度很高。
“每小时约抽取1200吨蓝藻水,处理后约排出1000吨清水。”滇池重点区域虾坝河装配式藻水分离站项目负责人周达说,项目从今年6月23日正式投产,藻水分离站每天运行10个小时,按照最近一段时间较少蓝藻量来看,还有点“吃不饱”。
湖面上的9个潜水泵同时开足马力作业,10个小时抽取约6000吨蓝藻,这些蓝藻上岸后先进入1500平方米的沉淀工作池,然后以每小时1200立方米的速度被抽进藻水分离站里,通过气浮一体机进行“絮凝+气浮”藻水分离,然后通过第二级气浮工艺除磷一体机进一步保证出水水质。
“藻水分离后,水总磷含量少于0.05mg/L,出水水质达到湖库三类水标准。藻泥脱水工艺含水率小于90%,出库后的蓝藻渣泥送去资源化利用,做成有机肥料。”周达说,目前建成的一期装配式藻水分离站围捕、聚集、导流、抽吸和输送等水上蓝藻打捞作业能力至少为每小时1200吨,装配式藻站藻水处理能力至少为每小时500吨;每天运行10小时,平均每年运行180天。每天打捞藻水至少为12000吨,每年打捞藻水至少为216万吨。每年可从滇池内削减总氮至少43.2吨,总磷至少3.6吨。
周达介绍,国内外对于清除蓝藻的方法有很多研究,主要有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等。其中,物理法有机械清除、过滤、曝气、遮光、挖掘底泥等多种方法。采用机械方法,能直接大量清除湖面蓝藻,且无明显负面影响。
作为物理除藻法其中一种方法,“絮凝+气浮”分离技术近年受到广泛关注。这个技术在类似富营养化水域蓝藻治理中,已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有大量的工程实践,技术成熟可靠,是当前国内外的主流藻水分离方法,在太湖及巢湖蓝藻防治中存在广泛应用。
该技术拥有非常良好的系统适应性,可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工程化和规模化建设。该分离技术的除藻率大于95%。对于高浓度藻浆,去藻率可高达99.99%。在清除大量蓝藻的同时,还可携带出大量的氮磷,成为内源治理的重要措施。
云南清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首钢设计院云南分院院长董国昌表示,这一个项目可实现有藻治藻、无藻治水、藻水同治的目标。下一步,公司将筹备投资建设二期项目,准备打造一个生态环保的装配式藻水分离站,并在全市推广运用。
昆明市将不断探索治理蓝藻、治理滇池的新方法和新措施,不断加大治理保护滇池的力度,提高治理滇池的工作效率和成效,不断改善滇池水体水质,推进全市生态建设工作,力争让滇池这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重新绽放光彩。
利用机械的转子和定子相对运动产生的剪切力,使蓝藻囊团破碎,蓝藻细胞分散的同时释放其中气体,气体释放后比重大于水,通过加入絮凝剂,使藻细胞絮凝后得以迅速下沉,实现第一级藻水分离。藻囊未被破坏的沉降不彻底的蓝藻则通过第二级气浮工艺进行藻水分离,来提升除藻率,并保证出水水质。
藻水分离集成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不仅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也不会对其他水生生物和生态平衡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而且还为恢复和营造水体中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记者黄河清报道 今年,昆明市全力攻坚,确保全面完成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年内实施滇池治理项目147个,至年底,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项目(含“十二五”结转及“十三五”规划项目)完工率要达到100%。
近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一届接着一届干,强力推动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今年以来,昆明市紧紧围绕滇池治理“十三五”规划目标,继续实施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目标控制,重点开展雨季溢流污染防控、河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全力以赴打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收官之战。2018年,昆明市启动《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方案明确,2018年至2019年,全市需完成滇池保护治理项目265个,其中,市级重点项目85个,区级重点项目180个。截至2019年底,已开工241个,开工率90.94%;完工156个,完工率58.87%,累计完成投资137.69亿元。
当前,全市正积极地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各流域水质企稳向好,“十三五”期间昆明市优良水体比例稳步提高,由2014年的32%提升至2019年的64%,劣Ⅴ类水体比例由2014年的20%下降至2019年的0%。预计到2020年底,昆明市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0%,无新增劣Ⅴ类水体,各重点流域水质稳定达标。在黑臭水体整治方面,2018年底,包含已销号的海河在内的22条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第三方水质监测显示水质无黑臭,调查问卷显示公众满意度在90%以上,黑臭基本消除,成效初显。2019年、2020年昆明继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长治久清工作,委托第三方对今年连续6个月监测的水质进行了评估,22条黑臭水体均无黑臭。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下一步,将结合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工作,突出抓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全方面推进全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在河道水质企稳向好的基础上,昆明市还将全力推进32条“美丽河道”建设。日前发布的《滇池流域“美丽河道”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围绕全省重要河湖库渠实现“安全生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目标,把美丽河道建设纳入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记者 黄河清 摄影报道)